隨縁居

 

 

佛說每個有情眾生都具有如佛的善根,  每個人都是尚未或正在覺悟中的未來佛, 若能自覺後發願行菩薩道, 經由幫助他人的覺行以次第提昇自己的本性,  最終必能實証得到至高無上自覺、覺他、覺行, 將可擺脫業力操控的輪迴生死而成佛。每個人都有其善根, 各有其適合法門, 只要多聞善法以感應出自己的善根, 必能將善根發揚光大. 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供世人修行, 佛門弟子有以讀經參悟為主的禪修,也有以專心念佛與諸佛願力感應的浄土修.  清末民初後大都以禪浄雙修了. 《金剛經》在開悟六祖慧能大師後, 更為屬菩薩乘(大乘)禪修中, 破除名相之必讀偉大經典。

 

人不一定夢想成佛, 但人性總是想趨樂而避苦的. 然而大多數人一輩子致力於追求快樂, 卻常常處於不快樂中。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多而其共同點是人們的無明造成錯誤的認知,結果許多作為僅得到刹那般的短暫歡樂,心靈卻沉淪在長期, 甚至永恆的痛苦裡。

 

人為什麼會感受到苦? 苦怎麼產生呢? 這可由生物磁場角度解釋, 電磁學指出電流流通時, 就會順其流向感應出一順時針的磁場.  我思故我在, 所以人身體上下一直都竉罩著各自磁場下.  我們生氣時, 腦波必是紊亂且強烈, 如此紊亂的磁場就對身體的細胞造成某種傷害.  試想自己長時間有怨、恨、怒、哀等負面情緒, 隨之產生各種惡質的磁場,  傷害了自己的細胞, 我們以任何理由怨天尤人, 別人不一定感受到, 亦不會受到傷害, 那為什麽要以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呢,  如此是何等的愚昧?

 

在世俗知識的教育裡,所教導我們的僅是如何獲得, 再如何去獲得更多, 而不知道如何放下已太多的東西, 似乎放下就是失去東西,而將為一無所有。佛學卻是教導我們放下. 當我們放下已太多、太沈重的東西(例如名利),自然得到我們所欠缺的東西(例如清靜),而非一無所有。若能放下這種無明的執著,如同中文字的捨得 : 要得到必然先要捨棄. 嘗試捨下己太沈重的東西,我們將可得到所對應的寧靜,有得必有所失, 有失必也有所得, 如同科學中的物理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存在,亦同時消失。近代西方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有精神壓力大,甚至異常的人,都是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 將世界分成我和非我。在"非我"達不到“我的”想法, 所以"自我"就覺得非常痛苦了。 

 

人之所以苦惱就是由於有了此種分別心,我們依所學的知識經驗將各種現象分別化, 甚至二元化地分別為我與非我, 喜歡與不喜歡,如此分別後再加予取捨, 在分別化的同時就將自身的善心熄滅了, 當色彩繽紛的現實世界被撕裂為黑白分明的慘境後, 煩惱就隨之產生。所以我們煩惱的根源, 就是將色彩繽紛的世界二元化之分別心。這分別化過程本身就是文明病的根源, 若遇到我們的心裡的情緒有所波動, 起心動念使感性面上揚, 理智面就隨之降低, 開始對外境的取捨生出得失心, 就會忽略掉真實的許多可愛的地方,最後內心世界只剩下黑夜般的漆黑。若再加上自性妄執更使我們的煩惱變大了, 時間拉長了。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先說明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即是無量,"耨多羅"則為更高、無上之意, ""為普遍、正確, "藐"為平等之意,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 此處的「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他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遥相呼應, 整句意義是成佛没有一定途徑, 只要不因對象不同而行任何善行, 就能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就是走在正確成佛之道了. 例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中, 以能忍難忍, 能行難行而教化眾生終成佛,  觀世音菩薩以「呼其名號必救苦難」來修行,  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來修行, 普賢菩薩以十行願來修行, 而藥師佛以十二大願修行成佛, 阿彌陀佛更有四十八大願來修行成佛。所以修行菩薩道無有定法, 只要去除分别心, 而修一切善法與人為善, 就可以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們經常感嘆快樂總是短暫的. 若要永遠遠離苦境, 就是讓自己一直沈浸在快樂的環境中. 其具體做法是對需要幫助的人, 儘力去幫助.  對於需要支助的弱勢, 能以自己財力做雪中送炭之"財佈施"; 對於有疑惑、 不安, 甚至憤怒的迷途朋友, 能以自己的智慧與 耐心去開導他們的"法佈施"; 對於有生命的萬物能盡自己之能力去關懷他們, 救助他們免於恐懼的"無畏佈施"。因為在做善事之前, 我們內心必升起善能量來做善事, 在以人溺己溺的心胸, 而不依對象去做善事, 自然自己的心靈無時無刻都充滿善能量.  如此長期下來, 在幫助了別人 的過程中, 把自己內心深處的善能量打開, 在行善的過程中, 亦會感受到對方善能量的回應, 如此兩者必能合流而共振使善能量持續流動著. 我們如此無時無刻無對象地分別下持續著行善, 則真正受益者卻會是自己了。

 

所以不要被自己與別人的名相所拘泥, 亦不要以一時一世的時間為分别, 努力將自己潛在的佛心發揮出來, 對所有人甚至所有眾生行善, 如此透過無時無對象分別地行善, 則與其說渡無數眾生, 實際上是渡化自己為佛。所以佛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在發善心行善事之際, 使我們的週圍的人充滿歡樂, 結果使自己的身心靈都保持愉悅的狀態, 此就是利人而利己的自覺、覺他與覺行了。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佛學本身並不是宗教, 它不像其他宗教有造世主的存在. 佛學是一種開智慧的修行,開導人們不要迷信, 並教導如何消除心靈的雜染與累世的習性. 由「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都是說明唯有洗盡心靈上的污垢, 才可以見到自身如來. 所以佛在《金剛經》裡提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祖教導佛弟子不應外求佛法而是內尋自身如來. 尤其當如來問須菩提尊者可否以具備三十二(莊嚴)相來鑑別是否為如來時, 更以四句偈强調:「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都是在教導眾生破除名相,  不要因佛的顯赫名號地位, 亦不要斷章取義佛所說的話, , 不要心往外求佛法, 而該做善行以實證得善知, 便可看到心中的佛性(如來).  故在原文下一套四句偈進一步說明, 「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佛,  法體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若於為人處世時存著名相觀念, 就會執著在名相上面, 無法使自身的佛性如鏡子般呈現真實外境, 當外境被扭曲後, 自性就易於顛倒迷失而找不回自身的佛性.

 

最後大家或許聽過一本書 - 水知道答案, 或建議大家上網看一篇報導 -www.tudou.com/programs/view/0keCwNa2h4I/, 各位就更可體會“原諒別人, 就是原諒自己”這句話的意義.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以愛,感激和讚美的心情去生活,去對待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

 

郭琛
19, 03, 2012 徳國